冷风软

德充符

德充符由几个小故事组成,第一个就是孔子和王骀,在这个故事里,庄子讲到了人为什么会追随得道者,正如庄子之前所说的“鬼神都追随他”一样。

当人得道之时,一如流水明镜,当自身安静祥和、内心逍遥充实时,就会带动周围人一并安静下来,给予他们能够接触到道的机会。庄子在这里说:“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,唯止能止众止。”这也说明了现当代的很多事情,为什么大家都说“那个你在他身边最放松的人就是你最爱的人”、“交友一定要交能让你内心平和的朋友”等等,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去图书馆、咖啡馆自习?人们都有一种跟随的本能,当遇到王骀这样的圣人,就会心向往之,从而追随他一同得道。人们在电影里寻找自己,在别人的影子里寻找自己,寻找到的都是碎片的、不纯粹的自我,但在王骀面前,他如明镜,至人无己,因此大家都能被不言而化,从这面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得失。

这也体现了庄子的政治思想,无为而治,如何无为而治?其实无为并不简单,垂衣拱手不言而化更是一种高明的难以达到的境界。只有当统治者真正得道,真正懂得顺应天道,才能以自身高深的道行感化众生,使得国家秩序井然得治。

庄子同时为苛责自己、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提出了一剂良方。“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,视丧其足犹遗土也。”当一个人已经超脱出自我时,那么他人也就不会过度在意他的自我。当你已经不在意的时候,你会发现他人也不再在意了。而当他真正遨游在忘形忘情的境界中时,他就能够聚集起众人,而此时的他也已不再将众人当回事了。当在意时反而得不到,不在意反而得到了,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类共通的讽刺吧。


到申徒嘉,又体现出庄子对命的理解。命是天道的一种表现,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和客观的。申徒嘉的残疾就像后羿射不中箭靶中心一样具有偶然性,这为申徒嘉之后说的,“索我于形骸之外,不亦过乎”打下了基础。庄子平等地尊重这些怪人,认为心灵比形体更加重要,当一个心灵健全时,不仅可以忽视自身的残缺,也可以抚慰别人的残缺。在这里,庄子提出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,这就是庄子的乱世哲学的核心,万物如鸿毛一扫而过,不留于心。叔山的故事继承了上面所说的,有意思的是这里庄子对孔子的评价:“天刑之,安可解!”总觉得庄子对这些圣人存有一丝怜悯之心的,他们确实有德行,但是仍为声名所束缚,所以只见其一不见其二。

到了哀骀它,则阐述了庄子万物一体的想法。当一个人融汇在春光里,心灵平和安适,外物不能侵扰他的愉悦,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。而人与人之间,要是以德相交,就是抛弃了形体的桎梏,从而达到了灵魂的层面,这种情况下,很难有什么外物能妨碍两人的友谊,也就没什么地位名分之分了。德行不显露的人,内在才智完备,人们就会像追求止水一样去跟随他,这就跟王骀一样了。有趣的是这几个小故事中不断提到“德”,什么是德呢?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,而是另一种得道的体现。得道之后就会充实,内心充实则外在形体就如土渣一样不起眼了。日月在前,萤火怎能争辉?所以当境界达到时,本身就如日月一样灿烂了。

“眇乎小哉,所以属于人也!謷乎大哉,独成其天!”

在德充符里,庄子也解决了我一直有的一个疑问。“人而无情,何以谓之人?”庄子回答惠子的问题,说,天赋之人,此无情非彼无情,他的无情是没有自己的偏见好恶,没有伤身的喜怒哀乐,顺应自然,不胡作非为,不断增益自己精神的精度,生死都抛之脑后。

不自鸣得意,不耗心费力,这样徜徉在无所有之乡,歌咏浴风,庄子的逍遥透过文字探出一个衣角。

评论

热度(7)